不同石墨坩堝型號生產技術有哪些?
本文介紹了石墨坩堝的出產技術,工藝成型辦法、工藝流程以及涂抽燒成等出產進程的要求及留心率項,進行了分析。石墨坩堝是現代冶金業不可缺少的東西之一。尤其是冶煉特種鋼和有色金屬及其合金時,仍需選用石墨坩堝。鉗禍可分成三大類:金屬坩堝、粘土坩堝和石墨坩堝。石墨坩堝又分為:煉鋼坩堝、煉銅坩堝和煉有色金屬合金堪禍三種。按形狀又分為普型和異型兩種。
石墨坩堝的規范型號以“#”(一號)表明。坩堝巨細:1“的容積,能熔化10009黃銅,其重量為1809;2“的容積,能熔化20009黃銅;3“、J“致使500“的容積,依此類誰。石墨坩堝熔煉其它金屬及合金的熔化量,可用坩堝號數乘以對該種金屬的系數來核算。例如,100“坩堝熔煉金屬鋁,一次可熔量為100義K=100義0.32=32kg。K為用石墨坩堝熔煉其它金屬及合金時,求算可熔量時的系數。
資料石墨坩堝出產用資料可分三類:天然石墨、耐火粘土和熟料(骨料)。
資料作為抗高溫耐熱震的耐火資料參加的。首要選用結晶鱗片石墨,因它耐高溫、抗氧化,在坩堝的配猜中,約占45%一55%。對鱗片石墨的要求:①含碳量85%-94%,②粒度要求,視坩堝用處、性能和規范巨細而異如出產100“以上的大型增竭,以選用32意圖最佳;100“一50“,以選用80意圖為好;小于50“的坩堝,可選用100目以上的,如用手工成型,也可選用!100目以下的。
耐火粘土是首要的粘結劑,便于石墨成型。耐火粘土可分為:原生粘土、次生枯土和蛻變粘土三種。坩堝出產用的粘土首要是前兩類。由于原生粘土含砂石多,運用前需先除去砂石。次生粘土由所以天然堆積而成,質地較純,可直接運用熟料(骨料)坩堝增強資料。常用熟料有焦寶石、葉蠟石、硅石和碳化硅等。出產工藝流程坩堝出產工藝流程如下:石墨、耐火粘土、熟料、廢坩堝—混合(加水)—成型—干成塑型燥一涂釉燒成一制品
石墨坩堝成型辦法有三種:手塑、旋塑和壓塑。手塑成型首要用于制造特別用處的異型坩堝和難以機械成型的坩堝。如氧化鋅蒸罐和長咀異型坩堝。有時小于50“的坩堝雖可用機械成型,但因模具裝卸一再、操作費事,出產功率不高,仍用手塑成型。旋塑成型是以旋罐機帶動塑模轉動,內用刀具擠塑泥料完結塑型。是多年來較為廣泛選用的機械成型辦法。其利益是出產功率較高,石墨增塌中呈層疊狀擺放。缺陷是坯體水份較高,制品率較低,工藝操作較復雜。
緊縮成型以油壓、水壓或氣壓設備為動力,用鋼模具緊縮成型。其利益是工藝簡略、出產周期短和功率高;成型進程機械化程度較高,勞動強度小和產品質量高涂釉與燒成經過烘干后的坩堝,查驗合格再行刷釉待釉干后才華入窯燒成。5.1粕料制造與涂利坩堝中石墨,雖具有耐高溫的特性,但在700℃以上高溫下長時間運用,會被氧化用匣缽套燒,此法能耗大、出產功率低、勞動。60年代防氧化的辦法是采強度大。近年來又出現一種新辦法一一涂釉。現在選用的釉料原資料及配方,見表9所列。釉漿的制造:首先將釉料資料經石碾損壞至小于120目,然后按釉料配比混合均勻,鉗禍涂釉:涂釉前先根除增鍋表面塵土和浮物,然后用毛刷沾取釉漿自上而下刷一遍,再橫刷一遍,終究抹平刷光堅持釉子復蓋均勻。
釉層厚度在1.5Zmm。坩堝口在干后再刷。釉漿耗量為每號坩堝約1鮑。5.2蠟渦燒成中小型增廠,一般運用倒焰窯燒成。其利益是機動靈活,不受出產規模束縛,適于間歇出產。首要缺陷是耗能高、熱功率低。裝窯辦法:經涂釉后的坩堝,待釉層硬固后即可入窯。裝窯前先用規范磚做架子,在架子上平鋪一層耐火板,在板上墊6smm厚硅砂。
裝窯時選用橫排擺放立式裝窯法裝窯。每列寬一200mnl,列與列之間間隔100一200mm。每排長度與高度視窯的容積而定。琳渦之間一般采納口對口、底對底,大號鄙人、小號在上,大套中、中套小碼裝。
凡兩個坩堝接觸處,都要墊硅砂防枯連。燒成溫度準則:燒成是坩堝出產終究一道工序,也是要害的工序,整個進程經過燒成溫度曲線來操控。圖l所示為坩堝燒成溫度曲線。該曲線在750℃以下時,宜燒氧化焰;在750~900℃時,宜燒還原焰;在900℃以上
石墨坩堝壽數取決于四個要素:坩堝的質量、用處、燃料和燒熔金屬的爐子結構。表11列出不同用處坩堝的運用壽數。此外,還應考慮運用操作辦法的影響。操作不妥,會打破坩堝。新坩堝投人運用前須加烘烤。烘烤進程中緩慢升溫、間歇升溫達終究溫度后,經必定時間保溫,然后冷卻才華運用。
現在石墨坩堝的研討方向,包含下述三個方面:
①探求更好的耐高溫的原資料及配方;
②研制更先進的自動化的成型設備;
③研討新bIj料及更合理的燒成準則。

